大学期间的张国旗。
硕士研究生新生张云飞在父亲张国旗雕像前深深地三鞠躬。
记者高勇 摄
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武汉)张国旗班部分成员合影。
2001年5月的一天,10岁的张云飞被接到姥姥家,一屋子人神情严肃,妈妈告诉他,爸爸永远回不来了。那时的他不懂何谓死亡,独自跑到父亲常带他出入的小巷,试着找爸爸,“你们找不到,我找得到”。
21年后的今天,31岁的张云飞,同时也是3岁孩子的父亲,成为一名研究生新生,来到父亲的母校——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武汉)报到。办完入学手续,他手捧鲜花,在校园里张国旗的雕像前,郑重鞠躬,他终于与父亲“重聚”。
■ 回避
“你对得起你爸爸吗?”
张国旗是武汉地质学院(现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1989届水文系毕业生。那一年,为了“让老乡吃上甘甜的水”,他放弃省直机关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家乡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在县水务局当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为老乡们凿井、找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竭力帮助当地乡亲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一干就是10余年。
2001年5月15日,他和同事在井下探测作业时,突遇井壁坍塌。张国旗为保护同事,以身殉职,年仅33岁。张国旗殉职后,山西水利系统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向他学习。作为母校的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武汉),追授张国旗为“优秀毕业生”,还专门组建“张国旗班”及其党支部,表彰他献身基层、服务家乡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们争做“红专能优”的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
那一年,张云飞刚满10岁。“那时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只感觉家里气压很低,大家情绪特别不好。”年幼的张云飞,不懂什么叫“爸爸再也回不来”,他执拗地认为,爸爸一定在某个地方,只是大人不知道。
直到初中住校的一天夜里,“不知道怎么的,半夜惊醒,突然就明白,爸爸真的不在了,躲在被子里痛哭”。
对张云飞来说,爸爸不在,也无处不在。当地人都知道他爸爸的英雄事迹,将敬重和怜悯转移到他身上,对他格外“客气”,同学们常被教育:“要让着他。”他和同学一起犯错,老师批评别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而会对他说:“你对得起你爸爸吗?”
“小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弱,觉得压力很大。我很想像其他同学一样,错就是错,对就是对,而不是特殊化。”那时,张云飞会刻意回避,不主动提起父亲,也不希望别人提起,“不想总是在爸爸的影子里”。
■ 相似
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爸爸的影子
父亲走后,母亲拉扯张云飞长大。虽然辛苦,但小家生活还算安稳。妈妈时常会讲起以前的事,张云飞也一点点拼凑出爸爸的样子。
张国旗很正直,有人带着礼品来家里,求办事,他从来不收。有一次有人来送礼,妈妈不善言辞,东西就放在家里。“爸爸回来发了很大的火,把东西退了回去。”
性格也会遗传,张云飞就挺“铁面无私”。读小学时,他在班里担任德育委员,负责管纪律,哪个同学犯了班规,由他来扣分。“我很严格的,给自己扣分都不手软,我最好的两个朋友,每次分数都很低。”
张国旗爱看书,学的是水利,却爱看历史、地理、天文等方面的书,尤其爱看金庸武侠。“他酷爱《天龙八部》里的萧峰,痴迷到在户口本上,把我的曾用名填上‘张萧峰’,其实我根本没叫过这个名。”张云飞笑着说。
在爸爸的影响下,张云飞也对地理、地质感兴趣,高中时虽然读理科,地理成绩却特别好。高考后,他考上了云南一所高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他也回到山西晋城工作。
■ 找寻
迷茫中父亲为他“指路”
“那时太年轻了,不像父亲目标明确,我其实一直没有想好自己要干什么,就这么回了乡。”工作8年,张云飞换过好几次工作,干过测绘,也曾搞过室内装修设计,“就是每件事儿都想试试,但都做不长。”
干测绘那些年,常常需要长时间在野外工作。北方的冬天特别冷,他和同事在荒山野岭一待就是半个月。白天测绘,晚上画图,他毫无怨言。“这是我和父亲比较像的一点,是大家眼里的老实人,把工作做好,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有一次,他和同事在山崖上工作,底下是万丈深渊,他们在石头尖上走。那一刻,他有些恍惚,突然想起父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带他登泰山。那时张云飞才9岁,步伐慢,不停喊累。张国旗鼓励说:男子汉要坚强有毅力。“我突然理解,在那种时刻,爸爸为什么会救人,因为那是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2019年,张云飞结婚了,同年,女儿出生。“结婚成家,还当了爸爸,突然发现,不能再这样‘游荡’下去了。”
2021年,张国旗逝世20周年。那年清明节,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武汉)环境学院邀请张云飞一家来学校参观、座谈。虽然2007年雕像落成时,读高中的他曾和母亲来过一次,但当时并无过多感触,甚至觉得,“这个雕像把爸爸弄瘦了”。这一次,他挽着妻子,抱着女儿,在父亲的雕像前,一个父亲面对另一个父亲,心中波澜起伏。
“我逛着爸爸曾生活过的校园,和老师同学们聊天,很受触动,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这是我想要的。”张云飞看着女儿,当即作了一个决定:要继续读书,要考研,就考父亲的母校。
他向地大老师们请教,发现自己的本科专业和父亲所读的水文地质学关联紧密,于是决定报考地大水文地质学专业研究生。“感觉这是冥冥之中的缘分,父亲指给我的路。”
如今考研竞争激烈,加上大学毕业工作了多年,对张云飞来说,重新捧起书本复习,并不容易。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辞去工作,全职备考。
虽然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有关联,但也属于跨学科考研,难度很大。为了支持丈夫考研,妻子带着孩子在娘家住了一年,只为让丈夫有安静的备考环境。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指定的备考书籍,我几乎能背下来了。”张云飞说,自己也曾想放弃,但家人的支持,支撑着他去卫生间洗把脸,继续学。
难坚持的时候,会想起父亲吗?他笑笑说,不会刻意想起,因为他总是在我脑海里。
■ 重聚
成为“张国旗班”的一员
今年7月,地大环境学院“张国旗班”的师生代表远赴山西,将录取通知书送到张云飞手中,他终于如愿,成为父亲的“系友”。
9月2日上午,张云飞到未来城校区报到,中午匆匆吃了几口盒饭,12时30分坐上到南望山校区的校车。下午1时30分,他手捧花束,来到父亲的雕像前,深深地鞠躬。
再次面对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张云飞红了眼眶,站在那里,久久没有动静。记者问他,心里在想什么,他几次开口,却未说出一字。
“很感慨,前两次来是儿子,这次来是校友了。”片刻后,他说。
对地大环境学院的师生们来说,张国旗这个名字再熟悉不过。每一位报到的新生,都会收到一本书——名为《永葆赤子情怀,争做时代先锋》,记录张国旗事迹以及“张国旗班”活动的合集。
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海锋介绍,“张国旗班”成立于2017年,它并不是一个自然班,而是学院党员、团员及志愿者队伍的“统称”。成立以来,师生们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山西陵川、吉林白城、湖北恩施、湖南衡阳、云南楚雄、青海海北等地助力科教扶贫。
作为一名党员,张云飞入学后,也将成为“张国旗班”的一员。其实在9月2日报到当天,张云飞就和室友一起,穿上红马甲,在学院当起报到志愿者。
幼时的张云飞曾幻想着,去一个大家都不认识自己的地方就好了。而兜兜转转,他又回到了一个所有人都认识他的环境中。
“对我来说,爸爸是人生中很珍贵的一部分,是我人生的向导。我很像他,我也不像他,我追着他的脚步,也可以过出自己的人生。”谈到未来规划,张云飞表示,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还要慢慢摸索,但一定会像父亲那样,认认真真,踏踏实实。
采访快结束时,辅导员告诉张云飞,新生入学要看电影《红山雨》——这部根据父亲找水事迹改编的电影,他已看过无数遍,再看一遍,故事又有了新的剧情。
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陈华文 王俊芳
链接:武汉晚报 - 21年后,他考上父亲母校“找回”父亲 (cj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