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与会专家、企业家热议“新春第一会”

【长江日报】感受到武汉抓创新的决心和魄力

发表时间:2024-02-23     点击:次     编辑:孙彦钦

□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余睿 李佳 谭芳

通讯员聂丽 张希为

2月20日,武汉“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举行。一批在汉院士、特邀企业负责人,以及在汉高校院所和科技企业代表等受邀参会。

大家纷纷表示,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共同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扎实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创新涌动的新时代英雄城市。

■ 坚定共识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

当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势见效,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更加坚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全社会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新春第一会”强了信心增了干劲,接下来要再迈新步再创佳绩,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武汉连续两年将‘新春第一会’主题瞄准科技创新,站位高、理念新、举措实。”中国科学院院士、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武汉)校长王焰新说。

王焰新说,作为一所在汉的国家“双一流”高校,米兰(中国)Mila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武汉)将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积极投身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东湖科学城建设。未来,该校还将依托与中部知光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共同运营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武汉)高校服务平台,为各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做好服务,赋能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王焰新介绍,该校将持续深化与武汉市政府、相关企业在绿色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武汉高质量发展作出地大贡献,共创武汉科技创新的新天地。

“在‘新春第一会’上,我切实感受到了武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抓创新的决心和魄力。”参会的九峰山实验室研究中心无线领域首席专家吴畅博士介绍,就在她所在的九峰山实验室,这种自强不息、拾级而上的“攀峰”氛围已然形成,当前,有超过100个项目同时运转,该实验室正在经历着半导体行业少见的高复杂度研发场景。

“武汉要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彰显重镇的担当。”吴畅介绍,以她所处的赛道为例,化合物半导体被视作光电子、无线通信和电力电子等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核心材料,聚焦这一赛道,该实验室正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目标,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打造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平台、技术、产业的“灯塔”,构建世界级原始创新策源地,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更好激发创新动能,推动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 奋力逐“新”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了解到武汉已经在很多新赛道上奔跑,也知道了武汉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整个大会‘新’风扑面”“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武汉迎来满满新希望”……在采访中,多位与会代表表示,大会传递出武汉向“新”的强烈信号。

“会上强调了新质生产力,这让我们非常振奋。新质生产力包括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其中人工智能是各类生产力的加速器和推进器。”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夏文华谈道。

夏文华认为,武汉创新氛围浓厚、产业链齐备,2024年北大武汉院将继续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为抓手,助力武汉的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社会治理和高科技人才培养,助力武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与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携手武汉逐‘新’,我们都计划好了!”夏文华介绍,未来,将在四个方向上下功夫:一是原创引领,依托北京大学智能学科和原创技术优势,着力发展群体和社会层面的通用人工智能。二是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本地企业与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为本地企业赋能,打造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平台。三是投资孵化人工智能创新企业,依托北大武汉院的技术积累和生态优势,拟在东湖高新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和产业孵化基金,投资孵化和引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企业。四是培养人工智能高端创新人才,依托北京大学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武汉培养面向产业的综合性AI人才,打造助力武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高地。

“大会的召开,对我们本土科技创新企业是一种鼓舞。大会提到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黑芝麻智能战略合作高级经理喻四华说。

喻四华介绍,黑芝麻智能作为汽车AI芯片独角兽企业,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还将实现1到100的快速发展,不断扩大产业生态圈及芯片市场占有率,领跑智能汽车计算芯片赛道,为湖北省、武汉市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计算芯片支撑,助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作为一名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从业者,我们要只争朝夕,从头抓紧,干在实处,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迈出新步伐。”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总经理助理邓培表示,武汉“新春第一会”向外界释放了持续重视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强烈信号。

作为武汉市首批创新园区,过去一年,岱家山孵化器已培育2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湖北省专精特新企业。邓培介绍,新的一年,孵化器将继续致力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创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为推动武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贡献力量。

■ 勠力同“新”

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让各类创新要素在武汉充分涌流

向“新”,更同“心”。唯有高校院所校地协同创新,企业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科创服务机构以专业化服务促进技术、资本、市场高效联通,政府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一流服务和条件,才能共同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必须补齐专业化科技服务短板。”与会的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总经理常学武对武汉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充满信心。他带来一个好消息,在此次大会上,园区作为共建方之一和运营方,揭牌“上海技术交易所中部中心”,这将延续园区以“用”为导向促进创新资源供需匹配的理念。

目前,科技园企业累计收入突破2000亿元,入园企业突破560家、在孵企业近300家,并为企业从“育种”到“拔节”到“成林”提供全周期全方位服务,依托新成立的湖北首家概念验证中心——“喻越概念验证中心”,围绕“成果端”“需求端”“平台端”构建完备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多个初创团队已获中心服务支持。他介绍,自己会后已迫不及待回到园区,今年还要积极探索开展有价值的服务工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江汉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阳仁强同样表示,要快些将大会传递的“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等信息带回去。

阳仁强介绍,江汉大学在持之以恒抓科技创新的同时,正在重点完成赋权制改革,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将技术储备转化为发展势能。此次大会传递的信息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校方还将敢为人先,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改革,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加速催生一批科技型企业在武汉诞生。

他介绍,江汉大学正在实施“一流人才培养计划”,支撑武汉人才高地建设。同时还实施了“卡脖子技术攻关计划”“前瞻技术先导攻关计划”等,在新型显示辅材、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医药、检验检测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深化“前瞻需求+大平台+大团队+交叉学科”协同攻关,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制高点,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对于科技创新要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心态。”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韩玄研究员说,“量子科技产业在全国的规划中属于未来产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敢于尝试并找到适合发展的路径。”

韩玄提到,目前来说,在发展量子科技产业上,武汉已经有光量子的技术优势、量子精密测量的先发优势、原子量子计算的特色优势。量子科技是一个颠覆性技术,要抓住发展机遇,发挥武汉的特色,持续支持量子科技领域中具有前景的方向,做到持之以恒,加强场景应用的开放。当量子科技产业迎来爆发时,我们就能获得良好的成果,实现长远的目标。

链接:长江日报 - 感受到武汉抓创新的决心和魄力 (cjn.cn)

(原载《长江日报》2024年2月21日)


最新动态